盛夏时节的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群山环绕、风光旖旎,错落有致的庭院景观,鲜花怒放的休闲公园……七八月份,这里的康养民宿入住率高达95%以上,客人大多是来自省内成都、绵阳等市来此避暑的老人,看着一拨拨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一位驻村干部的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

他是姚庚,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成员,成都大学教务处综合科科长。从2023年7月至今,他作为学校委派至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他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他是成都大学派驻的帮扶干部,更是一座特殊的“桥梁”——连接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架起高校智力与乡土实践的通道。
扎根:当好双河村村里人
2023年6月,学校选派帮扶干部,位于一线部门教务处的姚庚知晓后,主动递交了申请。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他的决定,九十多岁的老妈妈话说得质朴:“你是农村出来的,就该去帮助农民。”
回想起选拔面谈的过程,姚庚感到庆幸。“学校非常鼓励我们非中共党员人士参与帮扶工作,我作为一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很幸运得到了这个机会。”
双河村距县城10.1公里,位于南坪镇安乐片区偏沟内,海拔近2000米,是成都大学定点帮扶村。双河村虽然已脱贫,但全村主要生活来源依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村里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是典型的空心村、留守村。群众空守宝山找不到致富之路,存在较大返贫致贫风险。
2023年7月26日,姚庚和工作队成员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北八百公里,乘车八个小时到达了双河村。崎岖的山路行车让人晕头转向,但一颗投入乡村振兴的心已然热切。
万事开头难。即使拥有二十多年的教学服务工作经历,但初来乍到的姚庚依然对帮扶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康养民宿旅游项目要如何进一步优化推进?公司、村“两委”及农户三者之间因为经济利益和管理方式产生的诸多摩擦要如何解决?这些都成为了姚庚及工作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压茬交接的帮扶队员岳东红和谢鹏警官的指导下,姚庚和工作队无数次带着慰问品深入脱贫户、残疾户、低保户等困难人群和康养民宿旅游参与户家中嘘寒问暖闲话家常,拍照录音记笔记,倾听村民们的心声,面包和泡面常常成为一天的主食。

终于一个月下来,姚庚走访完了上双河、下双河122户人家,笔记本记满了整整3本,姚庚也记住了长期在家村民的名字和面孔,与村民见面时甚至能用当地的口音聊上几句,当地的酸菜面、疙瘩子和拌面饭也渐渐习惯,强烈的高原紫外光让姚庚变得皮肤黝黑,“我现在妥妥地成了村里的编外村民。”姚庚也自我调侃道。村里的老百姓时常满怀感激:“姚老师是在用心用情在帮助我们。”
架桥:校地联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高校有智力、创意,乡村有资源、需求,我的角色就是让两者高效对接。”
2022年的双河村,人均年收入仅1万余元,村民靠种玉米、土豆和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短短两年后,这里却摇身一变,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惊人蜕变的背后,是姚庚带领的驻村工作队与成都大学的一场“校地联动”实验。
2023年3月,一个大胆的尝试改变了双河村的命运。通过引入第三方公司,村里74间闲置农房被改造成康养民宿,119个床位、庭院景观和露营地陆续建成。数据最能说明成效:旺季入住率90%,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创收600余万元——这些数字让双河村第一次尝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

2024年,在创建3A景区的关键节点,姚庚面临一场硬仗。他不仅要完成申报材料编撰、英文翻译等文书工作,更要打造景区品牌形象。他邀请我校影视与动画学院师生拍摄宣传片,13名师生挤在拖拉机上,冒着高原强紫外线,在崎岖山路上颠簸数小时;无人机坠入灌木丛,众人打着手电艰难搜寻;饿着肚子完成拍摄时,已是下午三点。村里何秀珍老人为大家送来矿泉水,感慨地说“恁敬业的老师恁可爱的娃”。最终,这支7分48秒的宣传片成为景区挂牌的“制胜法宝”。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淡季客源断崖式下跌。2024年4月在姚庚的努力及学校的支持下,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罗徕教授率队考察,与当地签约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随后组织34名师生到村开展为期四天的墙绘创作,遇上下雨时,师生们便穿着雨衣打着手电进行绘画,最终成功将167平米的素白民房外墙变为了艺术景观,吸引游客“打卡”,进一步打开了客源群体。“有了学校的帮助,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姚庚在帮扶工作中常常感慨。
此外,他还邀请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的24名专家到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库支持;淡季引入美术学院写生团队,填补客源空窗期,盘活闲置客房资源。这种“高校引流+在地转化”的模式,使双河村从单一康养客群转向多元消费场景,淡季资源利用率提升超40%。
“这不是单向帮扶,而是双向赋能。”姚庚总结道。高校为乡村注入创意与流量,乡村则成为师生的实践沃土。如今,双河村正谋划更大的蓝图:从“季节经济”迈向“全时旅游”,研学旅行、生态农业等新业态正在路上。
当拖拉机轰鸣着驶过高原山路,当画笔在雨中点亮素白墙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沉睡的资源遇上了创新的思维,传统的村落找到了新生的密码。
稳固:泥石流中的“韧性纽带”
“做梦都想不到成都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会来帮助我,万分感谢!”受灾户杨代平眼含泪花,止不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2024年7月,九寨沟县遭遇了强降雨天气,接踵而至的泥石流如猛兽般侵扰县城。灾害过后,原本景色宜人的全国卫生县城瞬间变得满目疮痍:白水江河道多处堵塞,江面水位暴涨;张家湾一带发生内涝,道路中断;刀格坝村32户70余间农房被淤泥杂物掩埋……多地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万元。

尽管姚庚所在的村庄由于海拔较高,并未受到泥石流的直接波及,但他依旧毫不犹豫投身抢险清淤工作。4个半天的轮班艰苦劳作下,他的鞋子磨破了,手上起了泡。正在双河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在郭嘉昒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五里路加入清淤抢险的队伍中,一起劳动至天黑。后来,村第一书记郭树明也特意来到双河村向他们致谢。
姚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活了几十年了,先前也没见过泥石流灾害,但作为帮扶队员,我不能置之度外。”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姚庚与成都大学的师生们用行动传递着温暖,与当地百姓们拧成一股绳,最终成功避免了刀格坝村32户112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镇党委书记也常对姚庚说:“你的用心用情我们都看在眼里。”
在双河村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姚庚忙碌的身影。姚庚常常与工作队通过上门宣讲、集体座谈等方式,帮助村民们摒弃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养村民们简办新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目前,村民自我管理、自觉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未来,姚庚与工作队计划将继续深耕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打造双河村新的旅游名片。通过全面梳理景区的历史遗迹、传统风俗、民间艺术等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展览墙、主题巷道、开展藏族服饰设计,琵琶演奏,土豆糍粑制作等文化体验项目。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拍摄制作文化纪录片、短视频等,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景区特色文化……多管齐下,做大做活当地的文旅经济。
姚庚直言,近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对个人来说,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变。“我在帮扶工作中掌握了农业种植、牲畜饲养、民宿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了与村民、村“两委”和公司多方沟通、协调、合作的方式,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他感慨地说,“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这是最大的改变,对帮扶干部来说,亦是最大的收获。”
从城市到乡村,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姚庚期望,这座“桥”,争取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